当前位置:首页 > 产品中心

从券商观点看医药新局:CXO 迈向新阶段API 产业变革蓄势待发

时间: 2025-02-28 04:16:27 |   作者: 产品中心

产品详情

  国泰君安策略报告分析了CXO行业迈向2.0阶段的趋势,指出行业正从单一外包模式向一体化、创新驱动、全球化布局发展。

  2.API企业在政策与市场驱动下迎来变革机遇,如专利悬崖带来市场扩容、业务模式转型与拓展等。

  3.由于技术创新的有力驱动,CXO企业如药明康德、康龙化成等不断拓展业务边界。

  4.另一方面,API企业如浙江医药、普洛药业等借专利悬崖契机、新技术助力以及业务模式的多元转型,迎来新的发展机遇。

  市场一致认为,CXO 行业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投融资扰动、新冠疫情带来的高基数效应,价格战,及地理政治学扰动等多重因素带来的压力后,已经接近调整尾声。国泰君安数据显示,头部 CXO 企业新签订单逐季回暖。药明康德2024 年上半年在手订单达 431 亿元,剔除新冠商业化项目后同比增长 33.2%;第三季度攀升至 438.2 亿元,同比大增 35.2%。康龙化成上半年新签订单增长超 15%,新增客户超 360 家,营收降幅收窄,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 41.64%;凯莱英2024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增长良好,二季度环比增速可观。

  从短期视角看,国泰君安研报指出,头部公司新签订单趋势向好,且新冠高基数效应已消除。新冠疫情期间,CXO 企业承接大量相关订单,业绩基数大增。2023 年疫情缓解后,订单锐减。但到2024 年,新冠基数效应已近乎消除殆尽。以博腾股份为例,在 2023 年第三季度,公司顺利完成此前所承接的重大新冠订单交付任务。进入 2024 年下半年,公司收入受重大订单基数影响减弱,常规业务稳步发展。

  地缘政治虽引发供应链脱钩担忧,但本土凭借基础配套、工程师红利等优势,在全球产业链中仍具竞争力。药明康德等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布局海外产能,有效对冲风险。中国 CXO 企业 70% 的主要客户为欧美中大型药企和 biopharma,其研发需求刚性。GLP - 1 类药物等新范式的出现,将推动供应链扩张,为 CXO 公司能够带来业务增长机会。

  在 1.0 阶段,CXO 行业依赖低成本、规模化服务及海外订单与传统业务。随着全球医药创新发展,大药企外包研发环节,中国凭借工程师红利,推动药明康德等企业崛起。创立初期,药明康德收入几乎全来自海外,后随着国内创新药市场发展,收入结构才得以优化。众多头部 CXO 企业海外业务占比超半数。

  如今,行业迈向 2.0 阶段。国泰君安研报指出,中期内,技术创新成为关键驱动力。头部企业凭借技术平台、合规产能及项目经验,有望分享行业创新红利。长期而言,头部 CXO 企业布局引领高端制造,实现强者恒强。华安证券研报显示,CXO 板块估值低位,基本面拐点已现,全球降息周期下,行业投融资恢复,企业海外业务改善,价格竞争趋缓,利润率有望回升,行业有望进入稳增长阶段。

  AI 技术赋能药物研发:AI 技术借助大数据与机器学习算法,可快速筛选药物靶点、预测分子活性,大幅度缩短研发周期。英国 BenevolentAI 公司借助 AI 找到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(ALS)的潜在靶点,将流程时间缩短 80%。药明康德的 Chemistry42 平台,基于深度生成模型与强化学习,能自动化设计小分子化合物,优化药物成药性,化合物设计周期缩短 60% 以上,提升筛选效率,有望吸引更多外包业务。

  新型药物范式崛起:ADC、PROTAC、CGT、多肽及小核酸药物等新型药物范式发展迅速。ADC 药物市场增长快,工艺复杂,药企对 CXO 服务依赖度高。东曜药业布局 ADC CDMO 赛道后,3 年 CDMO 收入、客户数量、项目数量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达 38%、42%、46%。PROTAC 技术开辟新药研发新路径,CXO 企业可承接相关业务。

  CGT 领域潜力大,技术难度高,随市场扩大,外包需求将增长。今年 2 月 13 日,药明康德对上海药明生基大幅增资,其在国内 CGT CDMO 领域市占率达 55.86%,通过加大投入可更好满足本土市场需求,巩固领头羊。多肽及小核酸药物优势突出,如诺泰生物,受益于多肽原料药等收入取得较大增长,24 年第三季度实现盈利收入 4.21 亿元,同比增长 36.31%,归母净利润 1.23 亿元,同比增长 146.86%,推动相关外包服务需求攀升。

  连续流技术的深度布局与应用:头部 CXO 企业纷纷布局连续流技术,该技术通过化学反应连续化,降低批次差异,提升生产效率。凯莱英深耕此领域超十年,开发系列连续反应装置,已规模化应用于抗生素、艾滋病及抗癌药物等关键中间体和原料药生产,成为全世界少数实现连续反应技术商业化生产的企业之一。2020 年,凯莱英借助该技术,6 个月内完成某新冠药物从克级到百吨级的生产突破。此外,药明康德自 2014 年布局连续流技术,完成超 500 个项目,具备 cGMP 级吨级生产能力;博腾股份 2018 年布局,2019 年实现吨级交付。

  酶催化技术的创新发展:酶催化技术以高效、环保、选择性强的特点备受头部 CXO 企业青睐。药明康德早在十多年前便着手布局,自主开发酶库拥有超2000种酶可供快速筛选,拥有500L到1000L的酶发酵罐。其子公司合全药业已建立超 3000 种酶的酶库,掌握 25 种以上酶反应类型知识,拥有专业团队,可提供一站式生物催化解决方案。2023 年,药明康德为超 40 家客户在 70 多个项目中应用该技术,减少有机溶剂使用约 1700 吨。不久前,药明康德旗下合全药业对外发布了消息,其在江苏常熟的早期中间体生产工厂,新增了一个发酵生产车间。目前,总发酵产能提高到了22,850 L。

  此外,博腾股份具备 1.5L 到 300L 发酵能力,并与 Codexis 达成战略合作。

  自动化及智能化建设加速推进:头部 CXO 企业积极地推进自动化及智能化建设,引入自动化设备与智能管理系统,实现研发生产流程的精准控制与数据实时监测。如博腾股份与晶泰科技、霍尼韦尔、剂泰医药加强战略合作。普洛药业建设高效智能工厂KY08-Ⅱ车间,与中控达成合作。

  原料药行业面临复杂形势。地理政治学冲突推高上游原材料成本,去库周期给终端产品价格施压,加之印度产业链竞争,行业盈利能力承压。不过,2024 年出现积极转变,去库周期渐近尾声,行业盈利能力触底回升。

  浙江报道,原料药企业在最新披露的半年报中表现超出预期,43家原料药上市公司上半年表现亮眼,共实现盈利收入591.8亿元,归母净利润68.5亿元,二季度营收和归母利润分别同比增长 11.2% 和 22.6%。

  回顾行业历程,2018 年沙坦基因毒性问题引发变革,部分企业借此突破,推动量价齐升。但 2020 年底起,龙头供给恢复与竞争加剧致价格下行,景气度转折。虽头部企业拓展 CDMO 业务及疫情药物订单支撑业绩,但 2022 年以来,全球经济正常化,下游去库存与产能扩张使行业供需承压,毛利率低迷。2023 年,特色原料药价格低位,企业增收困难,利润下滑。

  如今,存货降低,新一轮补库周期有望开启。以维生素行业为例,新和成和浙江医药占据全球近半产能,巴斯夫停产断供让国内厂商迎来黄金期,两家企业营收和利润明显地增长。大宗原料药中,抗生素、维生素等价格回升,奥锐特等延伸至制剂业务的企业,因转型早、制剂放量,营收盈利攀升。

  从行业数据看,2024 年上市公司库存优化,多数原料药价格见底,下游去库存接近尾声。国家统计局口径:1 - 5 月化学原料药产量同比增长 5%,增速回正,反映需求回暖。PPI 指数在 2024 年 5 月稳定在 96.00 水平,呈现底部企稳,部分品种未来可能量价齐升。

  拓展 CXO 业务:原料药企业为应对集采、环保政策等挑战,凭借技术与成本优势,向 CXO 业务转型,涉足 CMO、CDMO 领域。但 CDMO 业务复杂,对企业技术、合规及项目管理能力要求高。近年来,随着原料药这一“红海”市场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,我国已涌现一批 “API + CXO” 模式的 CDMO 企业,如九洲药业和普洛药业。普洛药业2017 年开展 CDMO 业务,中美设研发中心,公司 2023 年年报显示,其原料药、中间体业务营收达 79.87 亿元,占比 69.61%;CDMO 业务营收 20.05 亿元,占比 17.47%,较上年同期增长 27.10%,是增速最快的业务板块。九洲药业2008 年布局 CDMO,能提供一站式服务,2020 年 CDMO 营收超原料药及中间体业务,2023 年年报显示,九洲药业特色原料药及中间体营收 12.61 亿元,CDMO业务收入达 40.79 亿元。

  向下游制剂延伸:集采政策下,仿制药销售模式改变,原料药自产企业在集采中有优势。原料药企业向下游拓展制剂业务,实施 “API + 制剂” 一体化战略,可降本获利,构建技术壁垒。博瑞医药从原料药起步,建立多元业务模式,2023 年制剂出售的收益增长 37.46%。天宇股份基于沙坦类产品发展制剂业务,多个品种获批上市并中标集采,2023 年制剂营收增长 209.20%。

  产业链价值向高端延伸:我国原料药企业优化工艺,提升质量与研发能力,产业向高的附加价值领域拓展。产品结构上,传统大宗原料药市场饱和,特色及专利原料药成为新增长点。诺泰生物布局多肽药物,获多项认证,实现生产规模化。兆维生物专注核酸原料药,公司亚磷酰胺类(基因单体)产品线 吨,核苷三磷酸年产能 5.4 万升。兆维生物是 Moderna 等公司的主要核苷酸原料供应商。